腕管综合征,俗称鼠标手,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。
其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遭到挤压。
主要症状为手腕前部疼痛及手指麻木无力。
1953年,Kremer首次用“腕管综合征”命名这一疾患,并沿用至今。
发病机制
1、管腔狭窄,腕横韧带因水肿、疤痕等增厚,使管腔变小,压迫神经。
2、管腔内容物增多,腕管内出现腱鞘囊肿、脂肪瘤、血肿等,占据管腔,挤压正中神经。
3、外力压迫,外力通过腕横韧带传导至腕管,压迫正中神经,从而引发腕管综合征。
危险因素
年龄:随着年龄增加,50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增加一倍。
性别:女性患病风险是男性的1.4-5倍。
肥胖:肥胖导致腕管内压力增大,压迫正中神经。
临床表现
拇指、食指、中指疼痛麻木无力,中指为甚,夜间或早起时症状明显。
早期:间歇性手部、腕部感觉异常,频率增多。夜间及早晨症状较重,甩手后缓解。
中期:持续性手指疼痛麻木,感觉减退,无法完成精细动作,如系纽扣。
晚期:大鱼际肌肉萎缩,肌力下降,甚至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丧失。

鼠标手,导致手部麻木、疼痛区域
诊断
体格检查:
Tinel征:叩击腕部正中神经部位,如拇指、食指和中指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,提示腕管综合征。
影像学检查:
磁共振(MRI)、B超:观察正中神经受压情况,确认管腔周围组织结构是否完整。
特殊检查:
神经传导检查:腕管综合征诊断“金标准”,进行肌电图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查,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缓或波形振幅变小,可判定为腕管综合征。
治疗
非手术治疗:
支具固定:通过腕部支具控制病情发展,缓解症状。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,降低腕管内压力。
注射治疗:腕管内注射对应药物等,可使腕管内组织水肿减轻,神经充血水肿减少,缓解症状。
口服药物治疗:口服非甾体抗炎药、神经营养药物,减轻局部水肿,消炎止痛,营养神经。
手术治疗:
松解被压迫的正中神经
预防
保护手腕:避免腕部过度用力,减少腕关节过度屈伸。劳累时及时休息。
功能锻炼:手腕保健操:手腕中立位,握拳、伸指、手腕背伸、前部旋后。每组3-5次,一天3组。

锻炼手腕
原发疾病治疗:肥胖、糖尿病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易发腕管综合征,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。
温馨提醒:更多知识,拨打:
0371-5563 0033,或者点击“
在线咨询”了解。
郑州仁济医院官方服务号
扫码关注,预约挂号,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