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脚后跟疼的情况,可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站太久、走路太久、鞋子不合适或者长骨刺导致的,只要适当休息就能自行恢复。但其实脚后跟疼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,如果不及时治疗,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严重。
脚后跟疼,可能预示这几种疾病
1.骨质增生
骨质增生,俗称为骨刺或是骨赘。其常见致病成因包括老化、姿势不良、关节损伤和其他关节疾病等。
如果脚跟骨长骨刺了,也可能会引起脚后跟疼。但是,有骨刺不一定会引起疼痛。只有当骨刺压迫到神经时,才会有疼痛感,同时还可能伴有手脚麻木、关节僵硬、四肢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症状。
脚后跟长骨刺,主要是因为足底筋膜经常反复过度拉伸之后会出现退化、发炎的症状。反复的炎症会刺激患处的骨质,就会长出骨刺。想要诊断骨刺,需要做X线检查,可以直接观察到骨刺的生长情况。
2.足底筋膜炎
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脚后跟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。它的典型症状就是,早上醒来脚着地时,脚后跟就像触电似的有刺痛感。但当起身走几步路后,症状会逐渐缓解。不过,只要走路时间一长或者久坐起身,脚后跟疼又会发作。
足底筋膜是位于脚底的一片质地轻薄的结缔组织,形状像面扇子,从脚跟一直延伸到脚趾处,主要负责支撑脚部。当人在走路或者跑步的时候,足底筋膜会随着脚部伸展和收缩,给脚部提供足够的弹力和扭力,同时也会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。
如果足底筋膜使用过度,长时间处于一个伸张的状态,或者突然受到异常重压,就可能造成筋膜受伤,诱发足底筋膜炎。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主要有先天脚部构造缺陷(如扁平足、长短脚等)、体重过重、穿的鞋子不合适以及长时间姿势不良的久站或走路。
足底筋膜炎主要是靠足部查体来诊断,如果脚后跟的筋膜有明显压痛,即可诊断为足底筋膜炎。如果怀疑筋膜撕裂,还会用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辅助诊断。
3.应力性骨折
应力性骨折,又被称为疲劳性骨折,可发生在脚底、脚后跟和脚背等部位。大部分应力性骨折是因为长时间过度运动,使得骨头承受的压力太大或者时间太久,又没有适度的休息,导致骨头变得越来越脆弱,开始出现小的裂缝,只要稍微运动激烈点,脚部就会有剧烈疼痛感。
应力性骨折好发于经常需要进行高强度、重复性机械运动的群体,例如专业运动员、舞蹈演员等。另外,骨骼发育未完全的青少年,如果突然增大运动量,也可能会诱发应力性骨折。
应力性骨折早期,患者可能不会感到相关的疼痛,但后期疼痛感会逐渐加重。休息的时候,症状会有所改善,但随着病情加剧,疼痛的区域会开始扩散。部分患者的疼痛处还可能会肿起来,严重时甚至整个脚都会肿。
脚后跟疼怎么办
日常生活中,如果出现脚后跟疼,建议是尽快到医院检查,找出导致疼痛的病因。去医院之前,可以先用以下方法来改善疼痛症状:
首先,要让疼痛的脚多休息。在脚后跟疼的急性发作期,要限制运动和户外运动,尽量避免跳跃动作,这样可以减轻脚部的压力,有助于减轻疼痛症状。
其次,可以试试冰敷。如果家里有冰敷袋,可以将它敷在脚后跟20分钟,每天2~3次,可以起到减轻疼痛和消肿的作用。如果没有冰敷袋,也可以用毛巾包着冰块。
再者,日常尽量穿一双合脚又舒适的鞋子。鞋子选支撑性良好、足跟和脚底带有气垫的,这样不仅能支撑足弓,又能很好地减压缓冲,有助于改善疼痛症状。需要注意的是,应避免穿平底鞋和拖鞋,也不要赤脚,否则会使足部承受不当的压力,可能会加重疼痛。
最后,适当地做些脚部伸展运动。在不产生疼痛的前提下,适度的足底、小腿的伸展以及足底肌力训练,像是弓箭步、脚踝绕圈、脚趾卷曲等,都可以帮助缓解脚后跟疼。
要注意,脚后跟疼时,不建议自行按摩或者用热水泡脚。因为这些方法都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,进而导致疼痛加剧。
总之,大家有脚后跟疼的情况,千万不能大意。如果排除了鞋子不合适、活动过度等因素后,脚后跟仍反反复复或持续长时间的疼痛,就要警惕疾病的可能,应尽快就医,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情况。
温馨提醒:更多知识,拨打:
0371-5563 0033,或者点击“
在线咨询”了解。
郑州仁济医院官方服务号
扫码关注,预约挂号,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